李启菁 & 徐冠宇
由于展期遭遇疫情封控以及美术馆所在楼宇公区改建,榕异美术馆经过数月后再次回归。
在即将迎来对外开放前夕,我们会继续线上推出《比人更大的世界》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介绍。
李启菁
展览项目:A Box Life
在纽约疫情爆发期间,创作者通过计算机视觉记录了14天在家中的轨迹,并创作了一个数据可视化的动态作品。一个模拟了创作者房间空间大小的四方体,装满了14天记录的轨迹,焦虑且枯燥重复。作品试图带来对于“空间”概念的思考,在疫情期间,这个空间不再只是作为一个居住地,这是一个安全的保障,也是牢笼,也是创作者14天以来存在的总和。
展览项目:A Box Life2.0
由于路径看起来重复并且我每天都遵循相同的例程,因此我在隔离期间使用路径数据训练了一个 AI 模型。人工智能模型每天都会生成一条新路径,该路径被分配给虚拟的我跟随。
虚拟的我将永远在那里,每天遵循生成的路径行走。即便疫情终有一天会成为历史,但虚拟的我却永远被困在实时运行的程序中的“空间”中,作为2020年经历的记忆和记录。
展览项目:监督者
本作品会根据观众的靠近做出反应。装置试图引导观众思考他们与该作品互动时所扮演的角色。该项目旨在讨论法规和权限下的行为。当附近没有观众时,这两个绘图机器人会随机绘图。但是,当他们检测到观众的接近时,便开始擦除已画的,开始只画直线。
这两个绘图机器人描绘了在任何机构中无处不在的景象。该景象或许是有两个学生受到监管,或者有两个公民正在受到监管。通过使观众成为权威的一方,作品迫使观众成为监督者。
李启菁所带来的三件作品讨论了身份话题的三个不同的面向。影像作品“三代人”的画面开始于艺术家自己的肖像,一只无形的手在画面上慢慢涂抹,艺术家面孔被慢慢抹除的过程中所逐渐显现的是其母亲的脸;随着涂抹的持续,再之后出现的则是艺术家外婆的面孔。李启菁的这件作品借用了Peter Campus的早期作品Three Transitions中所使用的手法,是对这位新媒体艺术前辈的致敬。
但在Campus的作品中,艺术家“切开”、“抹除”和“燃烧”自己之后,只有他自己;而李启菁在对自我的找寻中发现的却是家族的渊源和延续。这件作品让我们看到亲缘关系在身份构建中的核心位置。而在艺术家的演绎中,既包含了某种中国人特有的传统观念,同时她对于母系血缘关系的注重,又有意或无意地透露着鲜明的女性意识。
李启菁的第二件作品“监督者”是在一个小房间里的交互装置。一台写字机在空间中不受约束地画着杂乱的线条,但当有观众进入这个空间的时候,它立刻开始擦除之前画的痕迹,然后规规矩矩地画起了直线。这件颇为幽默的作品常常让观众露出心照不宣的莞尔一笑,人们看到的是大概是小时候在课堂上“开小差”,或者今天在办公室里“摸鱼”的自己。
身份是一种表演,我们的内心里一直存在着各种“理想”的自己,有待去扮演或实现。在不同的场合中,应该有各不相同的恰当的表现,这甚至造就了普遍存在的人格的冲突和分裂。而更进一步来看,人的身份本身的确定就不是一个自主决定的过程,它同时需要外界的认可和赋予。除了作为一个能动的、自主的人之外,我们也是一个文化的人和社会的人。道德、习俗、伦理、政治、法律、职业、家庭等各种复杂的因素构成了无数个无形的监督者,无时不刻地在规训我们的行为和语言,直到将我们训练成一个主动的表演者。
李启菁的第三件作品A Box Life是2020年她在纽约被疫情困在自己的居住空间中时创作的。在这件作品的第一部分中,艺术家以数据可视化技术为这个规整的长方体空间建立了模型,并用监控摄像头追踪并记录下自己闭门在家14天中的活动轨迹。最终以动态影像呈现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黑色的点所构成的一团深浅不一的雾状的轨迹。在这团轨迹中,我们既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某种程度的随机性,同时也有规律性,比如画面中,颜色最深的正是沙发和电脑桌的位置。如林叶所说,“这个空间……是一个安全的保障,也是牢笼,也是创作者14天以来存在的总和。”
而在作品的第二部分中,基于之前的轨迹记录,艺术家又用程序“训练”出一个虚拟的自己,继续循着每天自动生成的新的路径活动,让虚拟的自己继续封控期间的“生活”。新的生活轨迹既和那14天不同,又在同一个框架之下,形成无止境的延续。艺术家说,“虚拟的我将永远在那里,每天遵循生成的路径行走。即便疫情终有一天会成为历史,但虚拟的我却永远被困在实时运行的程序中的“空间”中,作为2020年经历的记忆和记录。”
在这三件作品中,艺术家为我们揭示了身份的三个面向,从天然赋予的亲缘关系,到日常生活中社会角色无形的约束和主动的扮演,再到今天,人的身份逐渐由数据和被追踪的轨迹所定义。我们似乎正一步步远离某个可能本身就不存在的自由的自我,而逐渐被由越来越强大的技术所主导的社会机制所定义。
徐冠宇
展览项目:外籍人口
《外籍人口》是一个正在进行的项目,它研究公民身份的意义。正是我自己的经历和朋友们类似故事的积累,促使我开始了它。对于许多移民来说,家永远不可能是私密和安全的。在这个项目中,我找到了在美国持有不同签证身份的参与者。应邀,我为他们的房屋和个人物品拍照,然后将这些图像与我拍摄对象自己收藏的私人照片一起打印出来。这些图片作为临时装置被布置回他们的空间,并最终被摄影记录。
我认为美国是将公民身份用作于一种寻租手段。《外籍人口》提问我们如何定义资本主义时代人类的合法性?该项目通过合作,使各种移民身份可见。它为描绘个人和团体开辟了新的复杂性。该项目介于摄影、装置和表演之间,构建了身份、个人历史和建筑环境的层叠图像。
我与参与者的关系具有表演性质。这种行为不仅是代表他们复杂身份和个人历史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实践,而且也是权力较量与预想的刻板印象的一场谈判。因为,我必须作为一个“外人”进入他们的场域,将他们暂时的居住状态转化为装置,并将这些构建的场景保存为照片。该项目展示了移民在其家中和整个美国的密切细致的经历。观众被邀请进入这些时空交织的流动空间。这些图像调动观众的凝视、想象力和关怀,不去下严格的定义。
通过合作和对话,《外籍人口》将呈现移民在美国的复杂情况。我想问:在这个相互联系的世界中,我们如何重新定义公民身份和一个人的合法性?
作为一名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旅居超过5年的中国人,徐冠宇发现按照美国的法律自己正处在一个非常特别的阶段。他既不能享受美国公民和绿卡持有者的一些权益,但又需要在税收等方面承担和他们同等的义务。这让他开始深入了解相关的政策,及其对于一个人的身份所含有的深层的意义,并由此开始了《外籍人口》系列的创作。
正如徐冠宇之前的几个系列的作品,《外籍人口》也是一个从他自己的身份和经历出发所展开的长期项目。他拜访了周围一些具有类似旅居状况的朋友,聊天交流,并拍摄了他们的居住空间和一些私人物品的照片。而后,他将这些照片印制出来,带回到原来的空间中悬挂和张贴。同时布置在一起的还有被摄者提供的其他一些具有个人意义的照片,比如家庭合影、日常快照、旅行照片、以及电影或展览海报等,而后他用相机对这一临时布置的、充满着摄影画面的“新”的空间做第二次拍摄。
徐冠宇在一个现实空间中对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影像空间展开拼贴、叠放、嵌套,由此,原来的现实空间却被遮蔽和转换。当我们观看这些作品时,第一感受便是空间的模糊和错乱。它们像是艺术家搭建出来的一个个视觉迷宫,或者陷阱,让人无法再辨识出空间本身的结构——走道可能成为了书架,而隔壁的房间可能被一扇“门”给替代了。这样一种方式首先就让人联想到被摄的空间的主人(以及艺术家自己)某种人生片段的处境,周围眼花缭乱、虚实难辨,不知身在何处,应该走向哪里。
与此同时,这套作品也正呼应了本次展览关于“身份”的主题。从一方面来说,一个人的身份有来自于外界认定的因素,它们常常显得武断甚至错谬;在这个案例中,美国的移民政策对于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定就明显有着不合理之处。可是人们往往很难与这种外界的认定进行争辩,但这样的认定却又影响着人们每一天的生活,并可能对一个人的人生经历起到决定性作用。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身份是由一个人的生命经历和自我展现所构成。这些铺陈开来的大大小小的影像空间包含着曾经在一起的亲人和朋友、曾经的旅程、曾经的阅读和学习、曾经所处的空间、以及结婚、毕业或团聚等一些重要的时刻。所有这些细节都是构成“我是谁”的复杂而多样的因素,这让我们看到身份的丰富、具体,而又充满温度。另外,这些照片中几乎完全看不到空间的主人,最多可能在一张小合影里看到一点点身影。这不由让人想到艺术家所关注的家的话题,缺少了主人的居住空间似乎也对应着缺失了“正常”身份的个人,当代生活中,传统的“家”和自我似乎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残缺的困境。
徐冠宇的这种创作方式是复杂而投入的,但这种方式看来可以让艺术家沉浸在不断的访问、交流、拍摄、张贴等一系列具体的工作中,从而让自己得以真正进入到被摄空间的内部,同时也对身份困境的问题有更深入的探究。他的这种呈现方式本身好像也是一种视觉上的隐喻,他将身份这个巨大的话题拆散、展开,铺陈在观众的眼前,让观众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去慢慢观看和思考其中所蕴含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政治的含义。这种摄影拼贴的方式当然也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可能的意义容纳在同一张画面中,拓展了单幅静照的局限性,让摄影表现具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入的可能。
《比人更大的世界》
The World Beyond the World
策展人:林叶Lin Ye 、施瀚涛Shi Hantao
艺术家:
井上佐由纪 Sayuki Inoue ,罗凯 Luo Kai ,李启菁 Zoe Li ,刘思典 Liu Sidian ,藤安淳 Jun Fujiyasu ,童文敏 Tong Wenmin ,徐冠宇 Xu Guanyu ,惟祺Hass Zhang ,汪滢滢 Wang Yingying ,易连 Yi Lian ,斋部香★ Kawori Inbe ,中井菜央 Nao Nakai
时间:2021.10.23——2022.4.28地址:榕异美术馆 RONGYI ART MUSEUM 上海高境路371号4F
开幕揭晓 |我们来玩游戏吧—— 21个区块是如何呈现了41个艺术家的作品
展览回顾——《连接 connection》 系列计划 NO.1 “Hi:朋友圈”
关于 榕异美术馆
榕异美术馆是于2018年成立于上海的非营利艺术机构。为实验性的、独立性的展览项目提供展示场所,支持年轻艺术家成长与发声的项目机构。
榕异美术馆
RONGYI ART MUSEUM
上海高境路371号4F
4F,No.371 Gaojing Road ,Shanghai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10:30——16:30
Opening time: Tues. to Sun. 10:30——16:30
媒体联络:rongyiartmuseum@foxmail.com